《〈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〉基加利修正案》(下称《基加利修正案》)9月15日起对我国正式生效(暂不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)。我国氢氟碳化物(HCFs)管控和削减将持续加速,并对相关制冷剂、发泡剂以及下游行业产生巨大影响。
全球最大HFCs生产国
HFCs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强效温室气体,是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主要替代品之一,广泛应用于制冷行业(包括制冷剂的使用和发泡剂的使用),及汽车空调、家用制冷、工商制冷、消防、泡沫、气雾剂等行业,但其全球变暖潜能值(GWP)是二氧化碳的几十至上万倍。
《基加利修正案》旨在加强对氢氟碳化物(HFCs)等非二氧化碳强效温室气体的管控,共计管控18种HFCs,将未来30年HFCs的预计生产和消费量削减至少80%。修正案规定了HFCs削减时间表,包括我国在内的第一组发展中国家应从2024年起将受控用途HFCs生产和使用冻结在基线水平,2029年起HFCs生产和使用不超过基线的90%,2035年起不超过基线的70%,2040年起不超过基线的50%, 2045年起不超过基线的20%。
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2018臭氧耗损科学评估报告,履行《基加利修正案》管控要求可使HFCs的年排放量减少56至5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从而最多可避免全球平均升温0.4摄氏度。
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HFCs生产国,其生产量约占全球70%。我国于2021年6月17日向联合国正式交存了《基加利修正案》的接受文书,成为了该修正案第122个缔约方。有专家表示,中国批准《基加利修正案》将影响到全球一半以上HFCs的生产和使用,也将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。
各项管控逐步推进
目前我国关于HFCs的各项管控部署已经在逐步推进。2021年7月26日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,我国正在加强HFCs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,具体包括:将HFCs管控纳入国内法律法规体系;将HFCs削减计划纳入《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》;建立和实施HFCs进出口许可证制度;研究出台三氟甲烷(HFC-23)管控政策。
8月,生态环境部发布《中国进出口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名录(征求意见稿)》,在现有《名录》基础上,结合世界海关对受控物质商品编码的要求,基于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及其修正案全部受控物质名单,调整了部分ODS商品编码,同时增加HFCs的商品编码。
9月14日,生态环境部网站发布《关于控制副产三氟甲烷排放的通知》,自9月15日起,二氟一氯甲烷(HCFC-22)或氢氟碳化物(HFCs)生产过程中副产的三氟甲烷(HFC-23)不得直接排放。鼓励企业开展生产技术革新和升级改造,降低HFC-23副产率,开发推广将HFC-23作为原料用途的资源化利用技术。鼓励企业开展生产技术革新和升级改造,降低HFC-23副产率,开发推广将HFC-23作为原料用途的资源化利用技术。
行业门槛持续提高
市场分析人士称,《基加利修正案》生效后,HFCs制冷剂生产面临逐步削减,意味着行业门槛的进一步提高,产能受限,对我国制冷剂龙头企业形成利好。
机构预测,在二代制冷剂陆续退出、四代制冷剂普及尚需时日,而下游需求稳定增长的背景下,看好三代制冷剂迎来拐点,并开启未来高景气时代。
在去年HFCs预期配额争夺战导致价格下降后,近期相关制冷剂价格全线上涨,龙头企业库存低位、生产企业订单饱和。
产品更新迭代加速
长期看,《基加利修正案》还将推动制冷剂、发泡剂等行业加速产品的迭代更新。
业内人士认为,加入《基加利修正案》,环境友好的替代制冷剂、发泡剂、清洗剂将更加受欢迎,环境友好的制冷剂将可能实现出口,氢氟碳化物的焚烧分解技术开发和资源化利用也将获得鼓励。